观书有感原文及翻译注释_观书有感原文及翻译

2023-06-03 05:07:24 来源: 互联网

1、展开3全部 《观书有感》翻译: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2、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


(相关资料图)

3、原文:宋·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4、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5、扩展资料写作背景: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

6、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

7、宋朝绍兴五年(1135年),五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在书额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

8、”六岁时,朱熹与群儿游玩,以指画八卦于郑氏馆舍前沙洲上。

9、向父亲问日、问天。

10、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朱熹再次入都铨试中等,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

11、绍兴二十三年夏,朱熹赴同安途中,受学于延平李侗。

12、秋七月,朱熹至同安。

13、以其“敦礼义、厚风俗、劾吏奸、恤民隐”的治县之法管理县事,排解同安、晋江两县械斗,整顿县学、倡建“教思堂”,在文庙大成殿倡建“经史阁”,主张减免经总制钱。

14、绍兴二十七年,朱熹任满罢归。

15、绍兴二十八年,朱熹已意识到“妄佛求仙之世风,凋敝民气,耗散国力,有碍国家中兴”,打算重新踏上求师之路,决心拜李侗为师,因得承袭二程“洛学”的正统,奠定了朱熹以后学说的基础。

16、题写的“鸢飞鱼跃”四字匾额。

17、朱熹归自同安,不求仕进,主要进行教育和著述活动。

18、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诏求臣民意见。

19、朱熹应诏上封事,力陈反和主战、反佛崇儒的主张,详陈讲学明理、定计恢复、任贤修政的意见。

20、文章简介: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

21、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22、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23、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24、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25、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26、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27、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28、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29、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30、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1、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

32、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33、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34、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