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幸福老人村”从1.0迈向3.0

2023-09-08 13:01:27 来源: 中国经济导报

张立 本报记者 | 邱爱荃

做做手工、听听沪剧、拉拉家常,每天9点钟不到,位于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的黄桥“幸福老人村”就已热闹无比。有人陪伴、有家终老、不愁吃穿,这种“不离家、不离土、不离乡、不离亲”的养老模式在松江区各涉农地区多点开花,一条深受农村老人欢迎的“原居”养老之路正慢慢形成。

“原居”养老初探索 “幸福老人村”诞生


(相关资料图)

2015年,因为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涌入城镇,松江区叶榭镇出现了大量留守老人,农村养老服务需求日趋明显。土生土长的叶榭村民蒋秋艳萌生了“养老不离乡”的想法,和几位热心公益的伙伴共同出资,盘活村里闲置农宅进行适老化改造。2016年,松江“农村互助养老社区”的第一个民间组织——“幸福老人村”在叶榭镇堰泾村正式成立。

“我们把租下来的农宅打造成为多个功能性空间,包括长者照护之家、老年活动室、多功能会客厅等,老人的吃住玩乐基本都能实现。”蒋秋艳告诉记者。今年80岁的村民刘老伯是“幸福老人村”第一批住养老人,“住到现在已经快6年了,每天吃得好,睡得好,村里人彼此都熟悉,周围环境也好,还有人陪,对我来说,可以了。”

“2.0版”再升级 探索农村“医养结合”

在资金来源上,叶榭的“幸福老人村”采取“四个一点”,即出资人投一点、政府补一点、老人出一点、社会资助一点。其中,3位合伙人投资450万元,松江区政府补贴218.2万元,入住老人支付床位费和护理费,社会各方包括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松江区代表处、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松江分会都予以支持。

但松江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也坦言,叶榭镇的“幸福老人村”模式属于农村养老的“1.0版本”,许多事宜的推进都需经过“一事一议”讨论通过,并不具备复制的可能。2021年,泖港镇黄桥村的“原居”养老“2.0版本”正式上线。

白墙黛瓦的院落,江南水乡的风貌……提起现在的黄桥“幸福老人村”,村民钱慧芳连连点头,“景色好看,住着舒服,我们农村真的完全不一样了”“除了丰富的活动,我们还可以在这里运动、测量血压、看看小毛小病”。

据介绍,“2.0版本”以公建民营为主要运营方式,政府出资并邀请第三方专业社会机构加入,进一步解决资金问题。在位置上,黄桥“幸福老人村”紧邻宅基地平移后的居民生活区,互联网医院更是一大重要特点,可利用运营方的互联网医院系统,对接上海市级医疗专家,进行远程诊疗,助力搭建农村“医养结合”服务体系。

积极探索“3.0版” 打造为老服务综合体

对于运营主体而言,在农村地区经营一处拥有专业服务的养老机构,背后的困难并不少。黄桥“幸福老人村”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们每位住养老人平均每月支付3000元左右,但我们的护理人员人头费每月就要近6000元。”即便算上政府补贴,依然亏损。

农村老人的收入并不高,无法通过提高养老服务价格的方式去弥补亏损。根据预测,只有当老人的入住率达到70%,才能勉强达到收支平衡,而目前黄桥“幸福老人村”的入住率为49%。此外,现有的硬件设备以及活动是否可以满足全部老人的需求也未可知。

对此,松江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正积极探索“幸福老人村”的“3.0版本”。在针对农村老人的服务上,将继续通过“志愿服务+专业服务”的方式,提升农村养老水平;同时引入更多社会组织参与,在浦南四镇开展更多接地气的为老服务项目,解决农村老人实际困难,打造出具有松江特色的为老服务综合体。

标签: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