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立德树人 探索“心理育人”新实践

2023-09-09 13:58:03 来源: 新华日报

高校心理育人的核心目标,在于依托积极的心理引导和教育活动,解答大学生心理困惑、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心理育人的提出,标志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并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新要求,需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从丰富教育内涵角度提升高校育人实践的科学性、实效性。

心理育人是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来实现育人,这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高度契合。

作为“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育人既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也能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蓬勃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关注教育实践,强调通过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课程等形式,帮助大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以更好地开展学习生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贯彻落实积极心理学理念,将传统模式下大学生心理危机解除的教育重点转化为心理健康预防,并以日常宣传教育、交流互动等形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预警,在多元主体参与中完善心理健康监测体系,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心理素质,并从育人层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在关注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心理教师应从大学生成长成才角度丰富教育内容,密切教育与大学生主体之间的联系,从引导学生的价值观树立、良好心理品质养成、自我发展实现、深入思考人生等角度完成教育任务、实现育人目标。

结合丰富多样的心理文化活动与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规章制度,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包括校园内的建筑设施、实践活动、政策等都赋有育心功能,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育心目标,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朝着心理育人方向进步。

高校落实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心理健康教师、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大学生等深度参与。对此,高校要立足育人现状,坚持立德树人导向,以思政教育为价值引领,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新策略。

一是转变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优化教育者队伍。从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帮助大学生养成积极的心理素质层面,以全新教育理念引领教育新实践,并从育人视角优化教育者队伍,在多元主体协同中推动心理育人高质量实践。一方面,积极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心理育人,将发现心理问题、解决心理问题等理念转变为心理育人,关注学生心理品质培育、心理素养提升,始终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为立德树人服务。另一方面,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者队伍,将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大学生等共同纳入教育者队伍,完善教育队伍人员结构,充分发挥不同教育者的积极作用,以更加专业的角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指导心理育人正确方向,促进心理育人的全方位实践。同时,针对不同教育者提供心理常识培训与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活动,帮助教育者掌握更多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更新心理育人全新理念,全面提升教育者心理育人水平,进而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育人视域下的全新实践。

二是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学校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激发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激发心理健康教育活力,提升心理育人水平。

重视大学生主体地位,须从大学生入学时开始,并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开展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水平调查,制定心理健康调查常态化机制,收集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心理问题、思想观念及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等信息数据,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实践提供科学参考。

将大学生纳入心理育人队伍,着重培养学生心理委员,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结合多元化活动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在师生协同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实效。高校还可通过成立心理互助小组的形式,由心理委员担任小组长,定期开展心理互助活动,从互动交流中摸排心理健康状况、在学生倾诉探讨中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在充分发挥同辈效应、深化价值引领的基础上,实现心理育人目标。

三是完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供需平衡支撑心理育人。心理健康课程是心理育人的重要载体,实现心理育人目标,高校需完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设计,以能够满足学生需求、有效输出内容的高质量课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育人的实效性。

按照相关政策要求、结合当前育人现状,优化心理健康课程设置顶层设计,以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形式制定教育计划,设置合理的教学课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实践,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开设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课程,从而提升学生心理育人的效果。

参考学生心理健康实际调查结果选择恰当的心理健康课程内容,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指导,编写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增强心理健康课程内容亲和力,以保障课程内容能够满足学生主体需求、符合学生心理期望。

积极创新心理健康课程形式,以问题导向式、情景体验式、合作探究式等教学模式吸引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师生互动中强化心理健康实践的价值引领作用,使学生在个人感悟和亲身体验中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获得心理素养的全面提升,进而实现心理育人目标。

四是密切与思政教育的联系,多元协同深化心理育人。心理育人的提出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对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更加凸显,高校由此更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的联系,在多元协同中深化心理育人,并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组成部分,全方位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一方面,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大思政”育人格局中,着眼立德树人,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思政教育体系,深度挖掘心理健康教育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从心理健康教育层面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深化教育影响,促进立德树人新实践。

另一方面,从价值引领、协同育人等出发,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正确的方向引领、高水平的队伍支撑与全新的教育模式,坚持“育心”与“育德”同向发力,在以人为本的育人实践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从而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多元协同完成心理育人。

(梁超,作者为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标签: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